最近讀到一本好書《責任動力學》,責任,是個古老而又時尚的話題。從人類誕生伊始,責任就伴隨著我們的存在-----古老的氏族部落中,有人負責護衛,有人負責分配,還有偉大的女性,她們肩負著為部落繁衍生息的重任。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責任劃分,所以,人類的社會體系才得以建立,并一直發展至今。
沒有責任,就意味著人類的基礎社會屬性崩潰;沒有責任,就意味著文明體系的徹底隕落。然而到目前為止,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可以作為教育和管理教材的“責任學科”。責任雖然是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話題,卻淪為無法系統學習,沒有自己體系的邊緣學科。也許,有人會這樣的反駁;市面上有著大量關于責任的書籍,翻開這些書我們會發現,對于責任的論述,還停留在空洞的勵志、教條、大道理、客套話的基礎上。這些內容無法形成完整的體系,因此它只能是“心靈雞湯”,可以做輔助,卻無法產生直接的指導效果。“四種責任”分別是:角色責任、能力責任、義務責任、原因責任。每一種責任制都會產生這四種力量,它們分別為:人與制度的沖突,人與目標的沖突,人與人際關系的沖突,人與理念的沖突,這四種沖突其實就是責任管理的不同層次問題的根本。最基本的沖突為人與制度規則沖突的控制力的范疇,如果沒有控制好制度范圍內的沖突,就可以演化為目標沖突、人際沖突與理念沖突。因此,解決職場沖突最有次序就是解決角色責任的沖突,解決分工內部的制度沖突才會起到責任力最佳效果。最基本的壓力為人與目標激勵的力量范疇,如果沒有控制好目標內的壓力,就可以演化為制度壓力、人際壓力與理念壓力。因此,企業管理壓力最好的壓力對象就是成員的能力責任的目標壓力,而不應該是制度壓力、人際壓力與理念壓力,這三種壓力最容易引發員工離職。最基本的影響力為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影響力量的范疇,應該做是我們產生影響力的費力最小的做法。如果我們不能夠靠簡單的應該做產生影響力,就需要我們在制度規則范圍內的必須做、目標激勵的能力做與戰略理念選擇做上產生影響力。
從《責任動力學》這本書中想到了我們做物業企業的責任。作為一名物業人的責任就是想著怎樣提升為業主服務的質量,更好的全心全意的為業主服務。要學會換位思考,要經常站在業主的角度思考問題,把服務做到位,讓責任深入每一個物業人心里。
投資廣場項目部
